文化古村宋家庄村可谓享誉已久。
就拿正月来说,一破五,各种文化大餐便开始筹备。初九下午,我听说村里有文艺演出,驱车直达村委会大院,不料已慢了半拍。活动场地宽敞,音响效果不错,从观看人群的背影便可看出,大家十分专注。找条人缝插进去,不远不近正好看清。高出地面一尺多的篮球场成了临时舞台,化妆后的演员们正在演出。我到的时候,刚好赶上男女合唱,接着是个人演唱,看阵势,还有威风锣鼓。台下有摄像机、照相机、手机,连看带摄,大家都忙,这也是抖音视频爱好者的专场。
宋家庄村是个大村,尽管村民们来得不算多,也有二三百人,并且不断有人涌入。天也助兴,温度适宜。负责文艺宣传的人来到我身旁,和她一打听,得知第二天上午要参加全镇的文艺演出,今天先来场彩排。其实彩排即正演,不敢有半点松垮。村里历来就是这么重视、这么严要求,要干就干出个名堂来,所以舍得投入,平时加强排练,上场前一天还要彩排,发现不足及早弥补。正好听见有个演员对另一个节目的演员说,你们那出场早了些。这班文艺骨干,只因为痴爱文艺,不讲个人得失,不要工资补助,有的还停下车辆专心参演。他们大多已坚持了二三十年,如今两鬓斑白,腰酸腿疼,但只要一登上舞台,就恢复了功力,展现出来的永远是青春和活力,奉献给观众的永远是欢乐和笑声。
联想到一进村口,远远瞅见一辆大汽车满载大彩灯转道而去,问负责人究竟,她说,拉到南关广场参加灯展去了。一过春节,村里就组织人糊灯,糊了好几天,确保按时完成。现在转入家户中,村民自己糊灯,正月十三收交。村里的活动,一环赶一环,正月更忙。
今年正月初二、初三特别冷,至今余寒袭袭,但宋家庄村早已热气腾腾,热火朝天。文艺骨干早就按捺不住,利用春节期间,自发组织,每天排练,那种主动性、急迫感和认真劲,令人佩服。村里的群众文艺活动向来活跃,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排过《红灯记》《沙家浜》《智取威虎山》,还有许多自编自导的现代小戏,进过城,串过村,充满农村生活气息,很受欢迎。听“老戏骨”们说,那“馒头杂菜”可吃了人家不少。村里组织过舞龙队、跑驴队、威风锣鼓队,规模宏大,在街头阵地活动中名气响亮。而且演出的节目次次入选场场获奖,锦旗奖匾挂满了活动室。年年正月、农历七月初七过庙,都要在村里的大舞台上献上一台“汇报演出”,两个小时也结束不了,让父老乡亲们大饱眼福。当年有名的压轴节目,男的精神,女的精干,唱得精彩,跳得精湛,观众越叫好,他们越来劲,能把平定大街跳得“咚咚”响,整出一团火来。村大人多传承好,演员一茬接一茬,老的宝刀不老,新的朝气勃勃,成就了一番热闹。
我们村的新住宅楼到旧村的尽头,足有三里长,每到元宵节前,村里搞灯展,家家户户扎花灯,统一悬挂在大街上,白天还不太惹眼,一到晚上,灯火通明,各式各样的花灯亮成一长串,天上人间,灯星璀璨,不夜之村,沉浸在节日的欢乐祥和气氛之中。
我回到村口时,见有村民正在修剪道路两侧的树枝,在为陈设和悬挂花灯做准备。估计到了正月十四,花灯就齐了,就亮了,全村就美得耀眼。村里还有剪纸、面塑等手工展示,以及书画等展览,有时还有篮球、象棋比赛。高潮么,自然还是元宵节之后那台文艺晚会。大家像期待央视春晚一样,翘首以盼。
人勤春早,万象更新。春潮,已经涌动。虽然身在村外,但我还是盛邀大家到这里感受一下,宋家庄村民欢迎您!
|